破立之间激活力——新疆农科院围绕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观察
2024年04月29日 来源: 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

  4月19日晚,夜色渐浓。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南昌路是市区里的热闹街道,商铺多、小吃店多,叫卖声大、吆喝声响。

  位于这片闹市区的新疆农业科学院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每一盏灯火背后,凝聚着一项项农业科技成果。2023年,新疆农科院仅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一项就近5000万元,创历史新高。这一指标的历年平均值,只有2000万元左右。

  “这种变化背后,最关键的还是以调动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为主的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持续加大,科研人员的精气神不同了,科研成果更加丰硕,成果转化也有了明显突破。”新疆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余庆辉说。


  全员竞聘 能上能下

  打破铁饭碗大锅饭

  4月19日22时,在农业农村部西北荒漠绿洲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内,高海峰研究员和他的团队仍在忙碌。团队6人有的在看文献、有的在做实验,偶尔彼此交流互动,探讨遇到的问题。

新疆农科院园艺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红枣创新团队樊丁宇研究员(右三)给团队成员和学生讲解红枣知识。新疆农科院供图

  高海峰是小麦水稻综合治理创新团队负责人,最近正在带领团队进行小麦抗条锈病基因挖掘相关实验。

  “研究已经到了关键阶段,大家都想再坚持一下,争取早日取得新突破。”高海峰的话里流露出了紧迫感,“有压力,但更有动力。”

  高海峰的压力与动力,不仅源自于对科研事业的热爱,也和新疆农科院在人员聘用方面的改革密切相关。

  高海峰主要从事粮食作物病虫草害研究,过去10年,他不是在实验室攻关,就是在田间地头讲课,形成了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体系,为南北疆小麦种植户科学防治病虫草害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凭借多年积累的科研产出,2023年,高海峰直接从专业技术岗8级,被聘为专业技术岗4级。而按照传统考核管理办法,他至少要用10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完成这一“四级跳”。

  “过去,考进农科院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职称评定虽然也考察能力,但更多是论资排辈。”新疆农科院组织人事处副处长黄润说,由于岗位聘用总量有限,有些资历老的科研人员动力不足,资历浅但有闯劲的年轻人又上不来,这就很难激发大家的创新活力。

  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明确要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体制机制。

  “改革势在必行。如果不改革,发展只会越来越艰难。”余庆辉说,改革之前,农科院部分科研人员知识更新速度与发展实际脱节;研究员以60后为主,青年科研人员占比小;考核指挥棒没有和推动产业发展相衔接……这显然不能适应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2022年,新疆农科院党委牵头抓总,制定出台重大科研业绩奖励、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措施,鼓励调动科研人员出大成果的积极性。

  2023年,新疆农科院全面深化人事改革,改革进入全面攻坚阶段。按照“岗位清零、推倒重来、全员竞聘、择优上岗”的思路,新疆农科院在全疆率先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聘用能上能下试点工作,根据工作岗位细化聘用条件,量化聘用指标,明确聘用程序,最终实现“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参照《自治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试行)》,对于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直接解聘。2023年以来,新疆农科院晋升岗位等级548人,降低岗位等级35人,解聘2人。

4月24日,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棉花分子育种创新团队郑巨云研究员(中)与团队成员一起开展棉花耐低温材料鉴定评价。新疆农科院供图

  在考核方面,改变过去以论文、专利等为主的考核标准,改为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要求研究成果“顶天立地”——基础研究要瞄准前沿领域,应用基础研究要能推动产业发展。在绩效分配方面,打破收入分配“大锅饭”,落实将科研成果转化收入不低于70%分配至创新团队,让有真本事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2023年,落实科研人员个人绩效奖励最高45万元。

  余庆辉说,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真正发挥农科院农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促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企业难题 科研作答

  去生产一线搞科研

  “新疆力争粮食产量再增加100万吨,提升单产是最主要的途径。”在4月10日举办的新疆粮食作物学科前沿(青年博士)论坛上,自治区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李建疆说。

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建疆(右三)在为种植户讲解小麦高产的相关技术要点。新疆农科院供图

  李建疆围绕新疆小麦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前沿科技、产业发展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这份熟稔与自信,源自于他2017年至2021年在一线生产企业兼职兼薪的工作经历。

  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印发,允许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

  李建疆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之一。他被派到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兼职兼薪。在4年时间里,李建疆既是沉浸在实验室里的科研团队负责人,又是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摔打的企业高管。“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加深刻体会到,紧盯市场需求和未来趋势,科研也可以有的放矢,产学研用必须一体谋划,才能实现相互支撑。”李建疆说。

  科研人员的到来,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变化。“有资金、有项目、有平台、有团队,但是缺乏拔尖的科研领军人才。李建疆的到来,补齐了短板。”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研究院总经理蔺怀龙说。

新疆农科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水稻创新团队张燕红研究员(中)与团队成员一起观察水稻新品种长势。新疆农科院供图

  目前,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还有3名科研人员在九圣禾种业兼职,参与“企业难题,科研作答”。

  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兼薪,这是新疆农科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破解科研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的积极探索。新疆农科院还通过与企业联合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建立院企合作联盟、组建创新联合体等多种形式,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2023年,新疆农科院自主培育棉花新品种“源棉8号”成功转让500万元,加工番茄新品种转让495万元。同时,以专利、标准等知识产权作价评估675万元入股企业。

  为了使科研成果更好支撑产业发展,新疆农科院在强化有组织科研上做文章,建设种业、生物安全、耕地保护、智慧农业、绿色农业、棉花等六大科技创新中心,围绕粮油、棉花、果蔬等产业集群凝练重大科技攻关项目53个,提出“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38个。同时,将“院—所—研究室—课题组”四级管理模式优化为“院—所—创新团队”三级管理模式,重新梳理形成以“科技产业链”为主的创新团队近百个,团队设立首席专家和副首席专家,45岁以下首席专家占比53.6%。

  “在考核上明确制定团队发展目标,3年中期考核,5年最终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团队解散。”余庆辉说,以团队为核心,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的研究目标、方向和任务进行科研,同时支持科研人员根据自身科研方向和发展目标在院内团队之间自由流动,这有利于破解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问题,推动科研资源充分利用,集中力量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

  筑巢引凤 主动揽才

  搭好施展才华舞台

  “一次性生活补助已经到账,科研启动经费预计下个月也就下来了。”4月20日,正值周末,新疆农科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昭军带着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张秀实地参观新疆农科院。路上,刘昭军向张秀详细介绍了自治区“天池英才”引进计划的有关政策。

新疆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刘昭军通过水培方式筛选养分高效的番茄品种。新疆农科院供图

  其实,刘昭军也是“新人”,是新疆农科院半年前从国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研究。入选自治区“天池英才”领军人才,他可以享受一次性安家补助,以及连续3年每年8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

  “现在这里的科研基础设施很齐全,想做什么实验基本上都可以满足,而且政策支持也相当给力。”刘昭军说着便带张秀来到了新疆农科院园艺所实验室。得知张秀有意向加入刘昭军的根系生物学创新团队,刘昭军专门邀请她来实地考察。“这里有政策、有平台,剩下就是科研人员努力发挥了。”刘昭军说。

  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近年来,新疆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新疆农科院为例,2023年,累计申请国家、省部级各类项目500余项,到位经费较上年度增加43.5%;科技人员人均科研经费50万元以上,创历年新高。

  当然,科技创新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才。2023年,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入100亿元设立人才发展基金,用于保障全疆重点领域人才资源开发,实施重点人才计划,培养引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对于科研单位而言,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余庆辉说,在新疆“2+5”重点人才计划支撑下,新疆农科院按照“一事一议”“主动走出去揽才”等方式精准引才。探索与国内农业院校建立定向引才机制,引进青年博士50余名。通过项目牵引、联合攻关等形式引进专家64名。目前,全院一线科研人员中,博士占比30%以上。

  不仅如此,新疆农科院还在院内设立科技创新稳定支持专项,优先支持50余名引进博士,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种业创新、农业绿色发展、生物安全等学科领域重大科技需求进行系统攻关。

  “项目申请需要一定周期,对于新引进的博士,到岗后院里就会给40万元至6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确保来了就有事干。同时组织院内外专家对青年科技人员编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成长。”新疆农科院科研管理处处长陈勋基说。

  此外,新疆农科院还通过“压担子、引路子、搭台子”,在政策、资金、平台、项目、荣誉上给予倾斜,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人是改革的难点,也是重点。把人盘活了,工作就理顺了,事情也就好办了。”余庆辉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使广大人才与科研人员凝心聚力,共同擘画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蓝图,仍然是新疆农科院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


阅读量: 新疆广播电视台网络编辑:王辉